外国专家在河北|佩雷斯:在这里重新发现中国
燕赵友谊奖”获得者佩雷斯:
在这里重新发现中国
佩雷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阅读提示
古巴科学院、古巴历史科学院和美国纽约科学院三院院士,足迹遍布美洲、欧洲、非洲大部分国家,精通六国语言……“燕赵友谊奖”获得者赫苏斯·官切·佩雷斯经历颇丰。
自2018年8月来到中国任职,古巴籍专家佩雷斯又增加了河北外国语学院副校长、“一带一路”研究者等诸多头衔。
佩雷斯此前未来过中国,而中国也是他来到的第一个亚洲国家。
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中国带给佩雷斯怎样的惊喜?河北的工作和生活带给他怎样的归属感?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者,佩雷斯又有怎样的思考和实践?
主动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游历中国,唤起欧洲人对东方炽热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也想通过我的中国之旅,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中国。”
不久前,河北外国语学院,外国专家办公室,古巴籍专家赫苏斯·官切·佩雷斯举着自己刚刚出版的一本《马可·波罗:一带一路的欧洲见证》,嘴角上扬着说道,“不同的是,马可·波罗当时是受君主委托,而我是主动来的。”
佩雷斯经历颇丰,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他是古巴科学院、古巴历史科学院和美国纽约科学院三院的院士,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顾问。
“佩雷斯院士不同于一般的院士,他是古巴科学院的终身功勋院士,400多个院士只有32个功勋院士,同时也是古巴历史科学院的奠基院士,是最早创院的院士之一。”河北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杨振曾在古巴哈瓦那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佩雷斯在当地却是高山仰止的学术“大咖”。
2018年初,出于学校高端人才引智的需要,杨振向佩雷斯发了一封邮件,“邮箱地址还是从佩雷斯发表的论文上看到的。”
信中,杨振真诚地介绍了河北以及本校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向佩雷斯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当时佩雷斯没有马上答复,杨振对此也没抱太大希望。但两人通过邮件陆续联系了半年,2018年8月,佩雷斯真的来了。
不仅是杨振没想到,任谁看来,这个决定都略显疯狂。
佩雷斯此前从未来过中国,而中国也是佩雷斯来到的第一个亚洲国家。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国际科学委员会顾问和担任大学客座教授期间,佩雷斯足迹遍布西班牙、挪威、瑞士、瑞典、法国、美国、俄国、波兰等国,以及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大部分国家,精通西班牙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6门语言。不过在这些国家都主要以短期参会为主,行程一般半个月左右。
难以想象,首次来华,佩雷斯是处理完手上的项目和其他一些任职机构的工作后,全职来华工作并定居。第二次从古巴回来,他便把夫人和孩子带来中国定居。
“来之前,我咨询了在中国有十几年生活工作经历的人,他们对中国和河北的发展壮大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佩雷斯解释道。
虽然之前从没来过中国,但佩雷斯感觉对“中国”并不陌生。
古巴有很多华人社区,佩雷斯小时候就生活在唐人街附近。在他的学术课题中,“中国”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他曾著有《古巴民族的人种组成》一书,书中对19-20世纪中国到古巴的移民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源于自小萌生的情结,佩雷斯十分珍视这次来中国的机会,带着对中国的好奇,踏上了这片土地。
虽然佩雷斯看过很多关于中国的文献和纪录片,但真正来到中国,他发现之前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之快,人民生活水平变化之大,令佩雷斯感到震惊。“眼睛看到的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我想象中好太多。”对于佩雷斯来说,这无异于当年马可·波罗发现中国一样惊喜。
“中国越来越开放了,人才政策也越来越富有吸引力,这也是促成我此次中国之行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佩雷斯将中国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下审视,对于他来说,这次中国之行绝不仅仅只是一次异国之旅,而是带有更多的研究意味。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标杆,它以多种方式证明了社会主义有其自身重要的、完善的特点,超越乌托邦的梦想,成为现实是可能的。从国际角度讲,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有利的经验,特别是不要重复那些阻碍发展的错误。”佩雷斯说,“现在我就身处在这个研究中心,我所处的一切都是我近距离观察中国的一个侧面,想想这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儿。”
“一个有些积累的年轻人”
佩雷斯今年69岁,但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有些积累的年轻人”。
“我并不认为年纪大了就应该停止工作,只要有精力,我就会一直工作下去。”佩雷斯这样解释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
佩雷斯是公认的“多产院士”。
“他的著作有一百多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300多篇。”杨振说。
从2018年8月到中国,仅仅两年多时间,佩雷斯通过研究、更新和再版,在中国、古巴、美国和法国出版了14本著作和5本合著。
杨振将背后的原因归结为“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
除了日常的行政事务,佩雷斯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科研。“坐在办公室,除了上厕所,一直在闷头写书那种,而且每天都有事做。”每次杨振突然有事找他,佩雷斯总是先拿出他的计划表看一看,再跟杨振确定时间。
在杨振看来,佩雷斯最难得的地方在于,他不仅做科研,同时也乐于把科研反哺于教学,尤其是学校语言人才的培养,“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院士”。
去年,河北外国语学院《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关系》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杨振与佩雷斯合著的《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记忆、现状、展望》填补了该课程在中国没有教材的空白,该书计划出三版,现在欧洲版已出,古巴版即将付梓,中国版年内也将面世。
“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学校的品牌建设和河北省的外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佩雷斯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杨振说。
佩雷斯是河北外国语学院的全职副校长,他十分珍视这份重托。“实际上,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因为我属于一个欢迎我加入这个大家庭的群体。”
虽然学校对佩雷斯并没有严格的坐班要求,但只要是工作日,佩雷斯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便会到达办公室。只要不出差,工作时间一定能在学校找到他。
在师生们眼中,这位学识渊博的院士完全没有副校长的架子,更像是一位“老朋友”。
佩雷斯是古巴艺术史博士答辩委员会的主席,艺术造诣颇高,“能歌善舞”这样的词放在他身上也不为过。遇到学院组织联欢会,只要收到邀请,他总是欣然赴约。每逢节日,外教们聚在一起联欢,佩雷斯总是活跃分子,甚至日常吃饭时兴起,会唱一首跳一段。
可一旦碰到专业问题,这位洒脱的院士却“锱铢必较”。
河北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教研室主任王晨宇曾协助佩雷斯准备过一堂省级精品课。当时制作的幻灯片里出现的一个外国机构,大家感觉有疑问,没等大家问,站在一旁的佩雷斯已经搬着一摞书和资料,一边翻资料一边给大家讲解起来。“只要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就一定要给你讲到会为止。”一次外出参会,王晨宇请教了一个西语单词的意思,佩雷斯随即一番解释后,会间一有空,便又结合他能想到的各种情景来进一步解释。
佩雷斯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那真是本科生当博士生培养呢,一遍遍改,论文都能直接发表了。”面对佩雷斯的高要求,杨振都忍不住为学生开脱。
虽然来自一个有108年历史的科学院和一个有293年历史的大学(哈瓦那大学),但佩雷斯更期待为一所年轻大学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北外国语学院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可以说它正在迈出第一步,是一个贡献我的经验和知识的好机会。”佩雷斯认为,正如人们随着时间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而成熟一样,年轻的大学需要以多种方式成熟,以不断提高其绩效,追求卓越,获得国家和国际认可。
“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者和推动者
虽然来到中国只有短短两年多,佩雷斯却已经完全适应了河北的生活。
饮食上,除了不吃辣,佩雷斯对中餐很是适应。杨振曾问其原因,佩雷斯听后反问道:“我去非洲、拉美那么多国家调研,每个国家饮食都不一样,我要这不吃那不吃,是不是得饿死了?”
佩雷斯经常建议大家,要想学一门语言,了解饮食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佩雷斯一家的日常出行完全应付自如,不需要中方教师的协助。佩雷斯的两个孩子就在一所普通的中文授课小学就读,现在已经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但相比这些生活琐碎,佩雷斯更愿意谈脱贫攻坚、航空航天、教育改革等中国正在发生的“宏大叙事”。
佩雷斯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视角的广度超乎想象,而且完全是出于自愿的主动了解。
2021年1月1日,杨振受邀到佩雷斯家做客,佩雷斯不忘嘱咐他,“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出来英文版或西文版发给我。”
对这些搜集到的材料,佩雷斯并不仅仅是泛泛地了解,在佩雷斯写的一本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中,佩雷斯把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发表的新年贺词全摘录出来,并逐一分析谈论他的观点。
“佩雷斯对中国很多政策、举措的关注度,甚至比中国人都更高。”杨振经常作为翻译陪同佩雷斯参与学术交流和各种活动,不论在哪儿,佩雷斯都会积极地表达支持中国,支持中国政府,赞同社会主义优越性。
“他的站位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站位。”杨振说,每当听到这位外籍院士谈起对这些理念的独到理解,自己总忍不住被逗乐,“有点不习惯,又为学校有这样的院士感到骄傲”。
来到中国后,佩雷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一带一路”倡议研究,他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够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所裨益,让“一带一路”真正走入世界人民的心中。
2019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部分外国专家举行新春座谈会,佩雷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外国专家参会。
由于时间关系,会议只允许4位专家发言,当时三位指定发言人发言完毕,会议主持问“大家哪位还有想说的”,佩雷斯主动拿过话筒,作了5分钟的发言。
发言中,佩雷斯介绍了河北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阐述了自己对学校发展专业外语、外语类硕士点建设、中医+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助推中医“走出去”方案和“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研究院建设等方面的思考,李克强总理对他的汇报非常赞赏。
当晚,佩雷斯与李克强总理同桌共进晚餐,佩雷斯还将自己的发言以纸质信函的方式亲自交到总理手中。
对中医药的了解,源于佩雷斯的亲历。来到中国后,佩雷斯夫人的后背疼持续两个月之久,经人介绍,仅仅接受了十五分钟的针灸治疗,背疼便没再犯过。
在佩雷斯的帮助下,河北外国语学院和古巴高等教育部的合作开始了实质性的推进。
目前,河北外国语学院的新校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在这片主打产教融合的新校区里,中古国际友好医院的建设颇为引人注目。
这座医院的建立,佩雷斯从中做了很多努力。
“古巴的生物医药很厉害,这座医院建成,不仅能增强学校医学相关专业的实力,也将使石家庄有一个全部由外国专家坐诊的医院。”杨振介绍。
来到中国,佩雷斯十分关注身边的变化,一个个公园的出现,一幢幢高楼的崛起,频频令佩雷斯惊讶于中国基建速度。而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新校区的落成,见证在他的努力下,“一带一路”结出的又一个硕果。(河北日报记者周聪聪)
■记者手记
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与佩雷斯的见面,是一场迟到的采访。
最初采访约在1月5日,当天石家庄疫情陡然严峻,采访被迫改期。当一切有序恢复,采访又能正常进行,已是两个多月后。
而这两个月,也让佩雷斯有机会深刻了解中国的抗疫。
虽然处于此次疫情中心的石家庄,佩雷斯却“没有任何害怕和恐惧”,佩雷斯一家和所有石家庄人民一起接受核酸检测、闭环管理。果断及时的管控措施、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充足的后勤保障,一切都让他觉得“很安全”。
佩雷斯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已经正常开学,这与他了解到的国外疫情防控情况完全不同,受疫情影响,很多国外学校还处于停课状态。也正是这次抗疫经历,佩雷斯希望进行关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研究,给国际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置身其中,佩雷斯对中国的感受更加立体和鲜活起来。正如佩雷斯所言,若不是来到中国,他此前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虽然中国和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相比欧美国家,人们对中国的了解还有必要进一步增多,中国需要打开更多让世界了解的通道。”佩雷斯说。
文明交流互鉴,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鉴。一位位远道而来的外国专家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无形中也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如今,越来越多像佩雷斯一样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来到河北,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河北故事。
自2003年至今,河北省已举办13届“燕赵友谊奖”评选表彰活动,259名优秀外国专家获奖。目前,河北省外国专家总数达到1.2万人,同时,每年平均有1万人次外国专家临时到河北省开展合作、考察和学术交流。
来到中国两年多,由于疫情原因,佩雷斯目前只去过北京和省内的一些城市,虽然还没能到河南少林寺,见识他神往的中国功夫,陕西的兵马俑之旅也尚未成行,但他对长城的雄浑和避暑山庄的瑰丽印象深刻。
“中国和意大利是被联合国承认的名胜古迹最多的国家,但在游览中我发现,游客主要还是中国人。”佩雷斯觉得,好的名胜古迹不应该只让中国人看,更要推动它们进入全球视野,因为这不仅是经济的促进,更是文化交往的需要。针对这些思考,佩雷斯出版了一本西语版的中国景点推介。
待疫情好转,佩雷斯最希望的是能去其他地方游览和研究,以加深对中国和河北的了解。作为很多国际性学术机构的成员,佩雷斯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促成更多国际性学术活动在中国、在河北举办,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河北。(文/河北日报记者周聪聪)
责任编辑:张云